宝鸡智能存包柜一
2017年4月,独立策展人大石①写完他那份言简意赅的《一份关于在魔都独立办展的指南》②后如约完成了他的“好奇柜”展览。这个为期三个月的“古古怪怪”的大规模群展总共吸引来近两万名观众的到场,在豆瓣这个“小众文艺青年聚集地”上更是瞩目地获取了3000+的关注量,它的“热度”远超同期其他艺术展。此展除了拥有“好奇柜”这个简洁的名字以外,也被近来炙手可热的艺术自媒体“象外”称为“魔都首届博物艺术展”。
首届“好奇柜”在2017年7月30日于上海朵云轩艺术中心正式结束。在策展人私人的订阅号“非正常头骨研究中心”的文章里,大石已经根据“不动声色的人肉暗访”评选出了本届的“前十名最佳展柜,第一名则是原田透(日籍)和潘正强联合创作的“大型拼贴装置作品”——《废壳机动队》③。本次评选完全面向公众,不设立任和尼斯游戏手机版庖迳系淖ㄒ灯姥∥被幔峭臣屏4月15日至7月16日期间在微博微信公众票务渠道等多种平台关于好奇柜展品的曝光次数,在累积8000张中曝光图片中选拨出最佳展柜TOP10,并给予前三名现金奖励。镜头给予的关注度是展品吸睛指数的直接证明,迅速、直接,并且有效。对此策展人显然有自己的态度与立场,正如大石始终如一的价值观:
“它们的艺术性或学术意义可能是不具代表性的,但却被多数人接纳并认可,正如威尼斯游戏手机版反复强调的:在意义和好玩面前,威尼斯游戏手机版一直倾向后者。” ④
笔者数度采访“好奇柜”的参展者,每每深夜誊抄录音、撰写采访稿的时候都会不断联想到有关于“意义”与“好玩”的问题。这组词汇之间确有张力,但似乎本不应该成为二元对立者。在大石的语境中,“意义”与“好玩”究竟指涉什么?分别对应于何种体系?分别夹带有何种价值观?不可否认的是,在展览的实操环节,任和尼斯游戏手机版幌罱痰牧旌椒较蛴爰壑蹬卸隙急厝还榻嵛哉庾榇驶阌畔人承虻难≡瘢馐遣豢商颖艿摹U绱笫裕
“在有趣和好玩面前,大多数时候意义似乎不那么重要。”
这两者之间的差异业已变成笔者头脑中的一个越来越清晰的疑问,一个大写的“pause键”,一项悬而未决的议案,一个有待追踪的线索。显而易见地,大石根据自己的私人趣味(也可以说是童年趣味)定位了本届“好奇柜”的主调性。有意思、好玩儿、猎奇、camp、cult、亚学问、耐人寻味是它的主题,亦是他筛选作品时的最高标准。因此入选的作品或多或少沾带着大石式的审美趣味,充满了八九十年代地摊文学和坎普学问[1]的烙印,但它同时又归属于后现代的学问景观:它们取消了意识形态和观念的强行植入,它们没有、或者并不立即想成为观念表达首当其冲的作品,它们不期待也不被期待被人用一个正式的术语去概括,它们没有遭遇当代艺术博物馆里大多数展品的普遍命运——主动或被动地学术化。
二
从细节上说,展品被摆放在高低错落不同规格的古董柜子里,模拟着古典“珍宝馆”(Wunderkammers)的展示形制。“早期博物馆”正是这次展览的关键词所在——一方面,它是一种早期珍宝馆(好奇柜)的展示路径,这联系着庞大的博物馆发展脉络,另一方面,它却又是当代前卫商业艺术展的策展思路。值得一提的是,和古早时期相比,这些展品既是作品也同时是藏品,参展者既有“艺术家”,也有“收藏者”,或同兼二者。比如艺术家刘泠杉在“好奇柜”上展示的“出土文物陈列”——《迂谷传说》,这件作品是一个玩笑,一场“骗局”。这些“文物”其实均来自于她的创作。“文物们”和古旧的柜子一道,让这种“迂谷出土文物之感”更加真实。真实/虚假这对二元组合在时间的绵延里,也失去了各自绝对性的主张。亦或是,真实和虚假本就混沌,传说之所以有趣,恐怕并不在于这些无头的逻辑线索纠缠错杂,实证过程又如此扑朔迷离,而在于对于真实/虚假的不可控性的无限迷恋。
与之拥有相似想法的还有王震宇、孙月等众多艺术家:这些艺术家的“藏品”完全出自于当下全新的创作,却“伪造”成“古物”或“博物”,人为地加注了时间流逝的长度和历史的印记。他们认同自己为艺术家,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收藏者(如一同参加展览的老电表收藏者马继秋),另有还存在上述所说的同兼二者之人,比如张勇,他的大量“昆虫”作品既来自于真实的收藏,又来自于后期的创作加工。一个一个昆虫标本和其他道具(如子宫模型、试管和打印着诗歌的字条儿等)塞进被密封得严严实实的“大小盒子”,仿佛一个个承载着自身寓意的变动不居的壳儿,它们纷纷供养自己的宿主,先后成为一个个封闭的自足体系,它们是子宫、它们是屏障、它们是子世界。盒子为这些远道而来的曾经的活物们营建了各式各样的崭新的栖息地。在这些栖息地中,真实性和人工性天衣无缝地合为一体,且同时裹挟着多层的时空关系:昆虫们从世界各地采集而来,并被标本制作企业与航空运载体系和本地交通物流通力合作移送艺术家手中,经过二次细致的人工制作工艺,与木头、纸片、粘合剂、固定零件、其他物品一道合成新的人工环境,以当代艺术装置作品的制作和欣赏方式,在另一种语义上被特定地展出,被特定地解读。它当然带有夹叙夹议的“图像证史”般的热情,甚至带着强烈的宗教启示式的仪式感:那些断章残句隔绝了泛政治的“圈儿内”语境,是诗性的、但也是独特的地域性样本。
这一“波粒二象性”使它们在被关注的同时亦不断被提示着各自的“物性”,——而有关“物性”与“剧场性”,则一直以来都是现代主义艺术坚持击溃和悬置的东西,一直以来都是现代主义艺术的逻辑起点[2]。“好奇柜”显然取消了诸如此类意识形态和观念的强行植入,与策展人自身“尴尬”的身份一道,完全是独立于“白立方”系统之外的。它们没有、或者并不立即期待成为观念表达首当其冲的作品,它们不觊觎被人用一个正式的术语去概括,它们宁愿自己是“形容词”,而非“名词”——描述性使它们在场。
把什么作品都塞进理论的大框框、硬在艺术史的论资排辈和鄙视链里加个塞是一种太过书生气的迂腐做法,继续对艺术作品进行规规矩矩的大分类也变得越来越不切实际,白立方式的艺术博物馆让人们驻足观看却哑然失声,威尼斯游戏手机版也许已经走得太远。然而,仔细思考一下,“有趣”和“好玩儿”真的是只独属于大石本人的私人欲念?只是一种将个人情感放大后的低价产物?难道它不具备一点点人类情感的普遍共通性?对广袤无垠的未知领域的探索难道不是智人的原始驱动力?“好奇柜”——缘于好奇心而制作的一个又一个私人收藏柜——这本就是今天无数傲然耸立的博物馆和艺术博物馆的幼年雏形。
三
“博物馆”从来就是舶来品,被称为“时间的茔窟”。今天赫赫有名的大英博物馆,作为市民公共学问和公共空间的代表以每年682万人次的规模被人游历,而它最初仅仅只是爱尔兰裔医学家和博物学家汉斯·斯隆爵士(Sir Hans Sloane)缘于个人趣味的个人收藏。他于1753年去世,在他的遗嘱里,斯隆爵士将自己毕生收藏的近71000多件藏品赠送给国王乔治二世(King George II)。
私人收藏奠定了博物馆的基础。珍宝馆-博物馆—艺术博物馆-美术馆,这是一个由私人珍藏走向公众开放的过程。
在今天可能难以想象的是,从古早时期的珍宝馆(Wunderkammers)到18世纪晚期诞生的真正意义上的公共艺术博物馆,其原初所提供的猎奇氛围和后来庄严肃穆的游历感受早已经大不相同、大异其趣。博物馆在这里行使了权力,这种权力与其说是政治性的,收藏和政治力量紧密相连,不如说是普遍现代化的后果:这可能就是常识分类化、系统化、理性化的表征。打破珍宝馆审美趣味的是现代科学,按照葆拉·芬德伦的话来说:“现代科学摧毁了文艺复兴以及巴洛克时期的博物学者保存其世界图像的勇敢尝试。” [3]
在今天背着手,缓慢踱步于一个标准的博物馆里与当年痴玩在珍宝馆中边拿边看边讨论的心境是完全不同的。请想像一下这样的情形:一面是忙不迭地在各种说明指示文字中艰难跋涉,另一面是在肉体触摸的亲历中获得好奇欲的满足。一面要求沉默、学习和倾听,另一面要求抢白式的分析、总结和讨论。
“在今天的博物馆中,在偌大的高贵的空间里,威尼斯游戏手机版根本难以真正靠近展品”——这种被大部分观众所分享的真实感受夹杂着愤怒的情绪。纪录片《大卫爱登堡的博物馆奇妙夜》(Natural History Museum Alive)中,展品们打破“关押”它们的玻璃柜,自由穿梭于各种书架、柜子和长廊,甚至隔着玻璃观看其它展品。这部纪录片非常生动地记录下这种“希翼等到观众和安保人员全部离场之后,可以和展品手拉手共度春宵”的真实心境。
“如何可以让公众接近”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炙手可热但又悬置不谈的问题。博物馆参观者在整场参观过程中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常识的傲慢。参观博物馆毫无疑问需要常识门槛。尤其以参观现当代艺术博物馆为最佳例证。“教育”公众和“说服”公众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艺术博物馆张贴的各种前言后序和精致的镌刻着说明文字的小牌儿,以及为不同主题举办的各类常识讲座中,这种傲慢愈加升级,终于将大部分普通观众排斥在外。这种尴尬感自现代艺术起便贯穿始末:它很可能沦为学术小圈子里自言自语的话语游戏。许多观众(尽管进入博物馆的观众已经是被挑选过的有“教养”的人群)与博物馆之间的紧张性始终存在。在“服务于公众”与“满足少数观众和学术机构”的选择中永远充满玄机。人们被不自觉地分门别类化了。即使是在朝气蓬勃的自然科学馆里,空气中亦充塞着某种严肃的味道。私人收藏的原始野趣在博物馆拾级而上的大理石地砖里消失殆尽,被蒸发走最后一丝天真。
为所有人服务,却没有考虑大多数人——博物馆的悖论。
大卫·卡里尔在《博物馆怀疑论》里提到当代的博物馆学问很有可能走向了它愿景的反面:“与绝对君主政滞尼斯游戏手机版谎帐醪┪锕菀彩且恢止芾硌辖鞯淖橹T谌范ㄕ策方面,公众是没有发言权的。启蒙运动的承诺,即艺术可当作一种谈论自由的公共价值观的资源,业已丢失。”
这种公共空间的假象使人灰心丧气:博物馆远未成为公共领域,更非鼓励理性辩论的场所,但“最初以及最好的文本,都曾是对话。” 正如贝丽卡·卡其(Rebecca Catching)在《中国的博物馆为何无法与公众建立联系》⑤一文中谈到的那样:“绝大多数的中国博物馆遵循“策展人至上”的管理模式。因此,所有其他部门都为策展人主导的对话服务。而策展人的工作是让自己在其他策展人眼里博学又聪明——他们并不怎么关心你威尼斯游戏手机版能否理解。” [4]
四
在这里,可能又要牵扯出有关“精英艺术和大众艺术”的争论,但威尼斯游戏手机版想将这个格林伯格式的争论引至另一个问题上去,亦即本文的开头,关于“策展人”的策展理念。大部分的关于博物馆(艺术博物馆)的讨论通常鲜有真正和广泛的观众发生联系的。因此,策展人大石关于“有趣”和“好玩”的定义实际上可能指向一种尖锐的价值观:
博物馆没有什么了不起。它应该和高分美剧、昼夜不停的摇滚演出现场、稳居销量首位的畅销书与纽约时报一样理所应当地被相当数量的民众所拥簇。民众可以对任何可见的东西畅所欲言,来自四面八方的对话声音被允许和被保留。人们不必拘泥于内心深处对于世界的隐秘渴望。
离拉斯维加斯赌城大道(Vegas Strip)仅几条街开外,在川普酒店的巨型金色阴影下,坐落着色情遗产博物馆(Erotic Heritage Museum)。文章编辑贾斯丁·卡夫勒(Justin Caffier)考察后认为:尽管这儿的老板是通过美色积累财富的,这间博物馆却不是那种人们印象中的 “男人的三俗发臭色情收集室”。博物馆主任维多利亚哈特曼博士认为“好玩很重要……威尼斯游戏手机版想在一个不带有色目光的空间利赞美每一个人的史,没有什么东西能真的成为一个人的牢笼。”⑥
这样的鲜活的案例其实还有不少,单就以“性”为话题的博物馆其实还有一个有趣的个案,并且在“物理空间”的意义上而言,这个博物馆可能比前者更具前卫性,因为它是一个完全线上模式的体验式博物馆,观众参与度近乎100%:高潮博物馆(Orgasms Library with Real Sounds)。这家网上博物馆目前已收藏了超过300个女性高潮时的呻吟叫声。全部自愿匿名自录,自愿上传。网站将每一个高潮的声音都自动生成了一个独一无二的花型图案。牙情趣品牌Bijoux Indiscrets创办此博物馆的初衷即为了还原女人高潮呻吟声的本真,破除A片学问宰制下的所谓“好的高潮声音”的神话:高潮声音本就多种多样,没有优美|难听之分。没有任何权力可以妄加评判来自女性灵魂深处的呐喊。⑦
好的博物馆即使无法彻底规避分类的困境和意识形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但它首先应当自觉到自己是世界性的,它会主动去避免民族主义的狭隘观念,努力削减意识形态性。它该具有一种世界性的澄澈的目光。博物馆策展人首先应该是一个世界性的人。他会大声说出:一切艺术都有深刻的价值。
因此,与其说“好玩大于意义”,毋宁说:好玩|有趣本身就是意义所在。
五
在“好奇柜”筹备展览之初,策展人大石做过的唯一一份线上文献资料是关于好奇柜的“前生今世”,一则近乎于追溯性的科普小常识先容,除此之外,他缄默其口:“相较一上来就对着你讲道理明是非,这种尴尬的自威尼斯游戏手机版先容是威尼斯游戏手机版所不擅长和厌恶的,所以在现场威尼斯游戏手机版选择大量留白:不张贴展览导读,不设导览讲解员,不印刷展览地图……对于依靠手机屏和想象认知世界的部分观展群众,这种留白也导致了大量的误读的出现。这种误读有童趣、有天真、有智慧、有学究、有无知、有轻蔑,有攻击……罗素老先生说过:“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
艺术博物馆早已是现代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也与现代民主学问息息相关。而它的海外传播史则是一番不断被剧烈本土化的过程。然而,关于“博物馆的宏大叙事”正在阿瑟·丹托的意义上终结,这归根结底谈论的是一种阐述方式:它们使得不慎明朗的东西变的具体客观;而且,一旦表述出来,阐释就会如此深入到视觉对象之中,以至于画面似乎是在自威尼斯游戏手机版坦白,而阐释者则隐而不见了。
“好奇柜”采用了一种非正式的阐释形式。尽管每个局部作品的阐释都是非官方的,但整个展览却是一个作为整体性的艺术品等待被构建意义,实际上,主题性展览本身就是一次经历,一部影片,或者一件作品。
然而讽刺的是,将展览做成人人可以欣赏和评论,将“有趣”和“好玩儿”归位于最大意义,不设任何常识准入门槛的策展人大石却将自己亲自策划的展览定义为“亚学问”(Subculture),而首先这样做的则是首批报道此展的媒体。一个满足大部分人好奇心和窥视欲的展览,一个在谱系学的意义上成功前溯其形制和内涵的展览,为何却变成了“亚学问”的一支?它是一种无奈的政治选择还是一种机巧的宣传策略?它究竟提示着威尼斯游戏手机版怎样的现实?什么是亚学问?那些摆在白立方空间里,观赏者寥寥的孤芳自赏的伟大作品又属于何种学问呢?
爵士乐与摇滚乐、乡村音乐、街舞和极限运动等等都曾经是小众学问,甚至是一种属于少数族裔的特有学问,随后逐渐流行,竟至成为典型的流行学问和大众学问,其中部分甚至获得了崇高的美学地位与艺术价值。当年的“嬉皮士运动”如今也已神奇地变成了媒体手中的把玩之物,之时髦,之精致,之值得被书写被纪念被研究被讨论简直已成滥觞。或许,单向度的人终于将一切抗争都变成了一种嘉年华。那么在这个意义上而言,“亚学问”恐怕也完完全全成为了一个伪概念。
“好奇柜”虽然吸引了众多观众,在门票收入、艺术衍生品售卖等盈利部分均收入可观,但终于由于其归入“亚学问”的“猎奇”小范畴里而被几乎彻底地,完整地隔绝在当代艺术的严肃评价体系之外。一位“业内”的专业评论家这样告诉笔者:这样的展览虽然人气颇高,但是艺术性始终是挺低的,这就是一个纯商业展览,玩儿玩儿得了。”
在笔者看来,所谓的“艺术性低”的价值判断可能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在目前的中国当代艺术评价体系中,此类展览还根本没有被及时归入“艺术展”的大集合之中。一个绕开画廊、批评家系统,直面观众、主题另类、组织方式颇具后现代网络学问特征的展览常常使众多“专业人士”进入无所适从的尴尬境地,同时也令他们着实面临美学上的说明困境。但值得注意的是,“好奇柜”绝不是策展人大石一时心血来潮的产物,实际上,早在2016年他已经筹办了“反熵伐纣”——首届CULT学问艺术展,并通过众筹的方式获得了137506元人民币的启动资金,这是一个小而精彩的展览,也由于积攒了第一次展览的经验和人脉,随后一年举办的“好奇柜”才得以组织起了更大的规模并历时更久的时间。据大石的先容,2018年的新展览已经在筹备的进程中。可以说,毫无学院背景的策展人大石正在探索出一条新的策展之路:通过一个真正吸引人的创意,以微信、微博自媒体(或者众筹)的宣传方式迅速积累人气,同时结合体制内外的各方面力量,也“单打独斗的小分队战斗方式”完成一场办展的狙击演习。
和他差不多同时起步的类似展览也开始呈现出多发之姿,例如前不久刚刚在上海结束的“修羅之花:浮世繪原作大賞”也是一个有趣的类比案例。在莫干山路M50创意园区 Liang Project 空间举办这个拥有八十幅浮世绘原作的艺术展吸引来了大批观众,笔者到场之时,发现有不少观众甚至是从外地专程赶来的,据工作人员先容说逢周六日,展馆还要限流进入。策展人——同时也是画作的收藏者是网络上名气颇广的自媒体人X博士。VICE在对本次展览的先容中,是这样颇具典型意义地谈到X博士本人的的:“策展人叫霍启明,此次展览的全部作品皆为他个人收藏,他有另一个名字更为人所知—— X博士。他以 ‘X博士’命名的微信公众号如今有近50万粉丝,已是商业化运作……很难给 X博士定性,以及如他这类的自媒体大号。曾以为他们在这个新媒体时代,必须时时追踪热点,高速反应以赢得流量及内容上的红利;然而恰恰相反:自媒体巨大的商业价值倒推着它的商业化操作,而商业化操作体现在制度的合理与高效,这是一种管理者的思维。在威尼斯游戏手机版和 X博士的整个采访过程中,企业管理者、艺术爱好者、自媒体写编辑三种身份总在不断转换。他是历史系毕业,有个人史观,这种史观贯穿于他对艺术的喜好和评判,而当威尼斯游戏手机版更想要把他看作一个艺术爱好者时,他又告诉威尼斯游戏手机版,对资本的利用和管理也是一种艺术。” ⑧
回顾不久之前的历史,“白立方”已然以一种压倒性的优势裹挟了现代艺术史浩浩汤汤的全部庞大支脉,毋宁说,这部历史早早就由white cube的立方空间所结构了。人们甚至逐渐适应并崇拜起这种 “厌世”美学:干净的、惨白的、强迫症和洁癖狂式的绝对封闭空间——与无菌的外科手术室或戒备森严的高级实验室几乎无差。这个空间拒绝任何来自外界的交流。它自成一体,排挤几乎所有与日常经验尚有瓜葛的碎片经验,它不断地剥离出驳杂物,直到最后成都会展策划连观众本身也被隔绝在外,或者他们只可以以一种静默的移动人偶之姿得体地出现在视阈中。在这个limbolike的空间中,结构形成了规则,语境成为了内容,圣礼仪式取代了脚步和言说,时间是一种被禁锢了流变之姿的存在,艺术作品在这种“白立方”的空间中似乎已经悄然停止生长,全部被永久地束之高阁:悬置、垂挂、摆放或者散落一地,时间凝固,阶级之分永固,展品成为放逐了时间性的木乃伊,被抽取了生命的内核之后获得精致的布尔乔亚的小众地位。
然而,一切事物不过都是历史性的,在历史上发生,在历史上结束,在历史上流变。正如西美尔所言:“一切实质、绝对、永恒的东西如今都历史性地崩溃了,变成万物的流变、历史的无常和心理的现实中,在威尼斯游戏手机版看来,要不沦为无休无止的主观主义和怀疑主义,唯有以因素之间活生生的交互关系来取代所有实质的固有价值——说到底,实质、绝对、永恒的东西的融解,其实就是交互作用。真理、价值、客观性等核心概念是嬗变中的交互作用(Wechselwirksamkeiten),只有一种相对主义的内涵。” [5]实际上,美学体系自始自终都在帮助人们理解艺术作品,历史地区分何为“艺术”同时何不为“艺术”。被划拨在“艺术界” [6]里的诸多作品一定也已根植于现有的共享的美学体系之中,这种美学体系是一整套暂行的价值观与模块系统(美术馆、双年展、艺术学院、画廊、拍卖系统等):但威尼斯游戏手机版始终应该清醒的是——这不过是众人努力的结果,按照霍华德·贝克儿的话来说:这是一种集体行动[7]。所有的分界,例如“精英”与“大众”、“商业”与“学术”甚至“艺术”、“非艺术”都是分工和归类的结果,也就是说,都是一种惯例性的使然。从社会学而非美学(或者艺术史)的角度去看待学问生产的应然与必然,一切可以暂时划归为一种“体系选择”的理论模型。边界是松动的,美学是意义争夺的场所,它是翻腾着的、永无安居之日。它被动地扩展或缩减自己的领地:将一些东西容纳进来,或者将一些东西排斥出去,工艺品/商业展/野生艺术/实在艺术/其他——无论如何对其进行描述,“好奇柜”显然已经扩展了成都展会企业系统的边界。
注释:
①策展人大石,原名姜兴鹏,身份多元:他是一名理工科背景人士,也是一位自学App入行的游戏设计师,同时还是口味颇广的收藏者和艺术家。这种身份暧昧多义的驳杂性是与后现代社会学问景观密切相关的,当然也奠定了此展览的具体气质。按照自由艺术家“狗样儿”的概括:“白天接受八九十年代社会主义教育,业余时间接受西方和日本黑童话的洗礼,大石仿佛发现了新世界,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世界。那里黑暗、血腥、面目可憎却包含积淀和情感,那是课本上没有的人类文明。自此大石沉迷亚学问不可自拔。神话、野史、旁门别类的一切文字,都是大石小时候的精神食粮。”
②文章来源于大石的微信订阅号“非正常头骨研究中心”。大石在这里提到:“展览本身是个游戏,游戏的规则你可以套用其他游戏模板,也可以自创游戏规则。策展人必须身兼数职,没有学术背景和资金支撑的野狐禅更是如此,从哪儿起头?该干嘛?现在开讲……”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MTgwMDE0Mg==&mid=2651146235&idx=1&sn=e9d7e095d04ef429ac2a5e034ba9c665&chksm=847e995ab309104ca62b6151863b53184c65cea055434fa5d7c9379ebcd2c9fa30440985236f&mpshare=1&scene=23&srcid=0506KgeAIr2LO0lSzWYRMDE1#rd
③《废壳机动队》的创作材料均来自于上海朱家角地区的废品收购站。从形式上说是一辆由众多废品拼贴组装而成的小车。大量废铜烂铁、机器外壳被叠加在一起,形成一个个的独立空间,它们都是神秘的“柜子”,当观众探出头往里看,可以在每一个“柜子”里发现不一样成都展台搭建的东西。这件作品特别满足博物爱好者的窥视欲。
④来源于大石的微信订阅号“非正常头骨研究中心”: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MTgwMDE0Mg==&mid=2651147326&idx=1&sn=4caa148bb1739f0c613c201a86a03a23&chksm=847e929fb3091b89ec508f4b770d51c0dfee72fca9057f0e37e20beb6f48bbc0207e5f8f7fa4&mpshare=1&scene=23&srcid=1108gSuHzNejDDPVF9sdKW9O#rd
⑤ 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697926
⑥ https://www.eroticmuseumvegas.com
⑦https://thedma.org/echo-awards/orgasm-sound-library/
⑧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149724625164800
参考文献:
[1]周静. 坎普学问的成与败——以桑塔格的坎普学问为例.浙江学刊,2009
[2]迈克尔·弗雷德,张晓剑、沈语冰译.艺术与物性.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1
[3] 大卫·卡里尔,丁宁译.博物馆怀疑论.江苏美术出版社,2014:4
成都展位设计
[4] 格林伯格,沈语冰译.艺术与学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
[5] 西美尔,刘小枫编.顾仁明译.李猛、吴增定校. 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学林出版社,2000:1
[6]Howard S.Becker:Art world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8,p.384.
[7]Howard S.Becker:Doing things together:selected papers,Northwestern?University Press,1986
15838261881
一键拨打服务电话